公元 | 大事纪 |
1360 | 元帝国于澎湖设置巡检司。 |
1544 | 葡萄牙人发现台湾赞称为「美丽岛-Ilha Formosa」。 |
1621 | 颜思齐率郑芝龙等26人在北港登岸。后引介漳、泉贫民渡台开垦,达三千余人。 |
1622 | 荷兰军占领澎湖岛。 |
1624 | 荷兰军遭明军逼出澎湖,荷兰军转而占领台湾岛,在一鲲身(安平)登岸,开始兴建热兰遮城(Zeelandia,现安平古堡)于 1632年完成。 |
1626 | 西班牙军占领基隆,建圣撒尔巴多要塞。 |
1628 | 西班牙军占领淡水,建圣多明哥要塞。 日人滨田弥兵卫袭击荷兰的台湾长官。 明朝招降郑芝龙,利用其消灭海上群盗。 |
1630 | 郑成功由日本迁回晋江安平镇老家。 |
1638 | 鹿皮为台湾特产,且为出口大宗,一年达十五万张。 |
1639 | 日本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因此日本船的台湾贸易自此中断。 |
1642 | 荷兰人北攻鸡笼,把西班牙人自台湾北部逐出。 |
1645 | 郑成功于烈屿(小金门)起兵,高举「反清复明」旗帜,时年23。 |
1649 | 荷兰人购120头牛入台,牛成为台湾主要耕种与交通工具。 |
1650 | 荷兰人兴建完成普洛文希亚城(Provintia,现赤崁楼)于赤砍(现台南市)。 |
1652 | 汉人郭怀一反抗荷兰人,约六千名汉人遭杀害。 |
1658 | 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台大规模推广种植甘蔗,砂糖产量达一万七千石。 |
1659 | 郑成功率军北伐南京,大败,退回金门、厦门。 |
1661 | 四月,郑成功率军攻台,采包围政策,困荷兰人八月之久。 |
1662 | 郑成功将荷兰人自台湾逐出。 五月,郑成功病逝,得年39岁。子郑经继位,此后明郑政权持续 22 年。 |
1664 | 郑经(郑成功之子)改称台湾为东宁。 |
1666 | 郑经接受陈永华建议,在宁南坊(今台南市南门路)建孔庙;并每三年举行考试一次。 |
1674 | 郑经参与「三藩之乱」,攻占厦门。 |
1680 | 郑经兵败,十万郑军降清。 |
1681 | 郑经病逝,得年39。冯锡范拥立郑经次子郑克塽(冯之女婿,年仅12岁)继位。 |
1683 | 清军(由原为郑成功部下,后降清的施琅率领)攻占澎湖,郑克塽投降清国。 |
1684 | 清朝建福建省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台湾正式入清朝版图。 清廷取消海禁,但不许移民携眷,亦不许客家人移台。 |
1686 | 客家人至下淡水平原(今屏东)开垦。 |
1687 | 允许台湾人赴福建参加乡试,并设有一名保障名额。 |
1691 | 福建同安人王世杰开垦竹堑埔(今新竹)。 |
1693 | 大陆商人陈文、林侃船难漂至岐莱(今花莲),为汉人首次至花东地区。 |
1709 | 泉州人陈赖章拓垦大佳腊(今台北市及台北县部份地区),为汉人入垦台北之始。 |
1719 | 施世榜在二水一带兴建水圳,引浊水溪灌溉二水鹿港农田,即为施厝圳(八堡圳),为清代台湾最大水利工程。 |
1721 | 朱一贵举兵「反清复明」,全台响应,自号「中兴王」,改元「永和」一度据占全台,历三个月为清军敉平。 |
1722 | 清廷竖石画界,禁汉人入侵原住民土地。 |
1732 | 清廷准许人民携眷入台。 |
1737 | 清廷严禁「番」汉通婚。 |
1758 | 清廷令平埔族原住民习汉俗,并赐汉姓。 |
1776 | 清廷准官员携眷至台任职。 |
1784 | 鹿港开港。 |
1786 | 天地会首领林爽文举兵反清,前后历时十四个月,为清将福康安平定。 |
1787 | 漳州人吴沙招民入垦蛤仔难(今宜兰),为开兰第一人。 |
1810 | 清廷准许开发蛤仔难,改称噶玛兰。 |
1811 | 台湾人口达二百万人。 |
1823 | 竹堑埔人郑用锡中进士,为开台后首位进士。 |
1827 | 英人开始至沪尾贩卖鸦片。 |
1841 | 英船纽布达号抵鸡笼口外,与守军发生炮击。 |
1850 | 清廷订「台绅民公约」以禁绝鸦片并阻外人入台。 |
1854 | 美国舰队抵基隆港,提督培里。 |
1859 | 圣多弥尼哥会,派神父至台湾再开始传教。 |
1860 | 英法联军陷北京,订「北京条约」,规定台湾开放淡水及安平港为通商口岸。 |
1862 | 彰化戴潮春举兵革命,历时三年。淡水开港。 |
1863 | 基隆开港。 |
1864 | 安平、高雄开港。 |
1865 | 英国长老教会马雅各布在台湾南部开始传教。 |
1866 | 英人多德在淡水种茶,改良台茶产销,开展台湾茶业之黄金时期。 |
1867 | 台湾茶叶首次外销美国。 |
1871 | 牡丹社事件(琉球人漂流至台湾东南端八瑶湾,被原住民杀害)。 |
1872 | 加拿大长老教会马偕牧师在台湾北部开始传教。 日本内阁会议决议出兵台湾,日陆军少佐桦山资纪、儿玉源太郎等人秘密来台进行调查。 |
1874 | 日军借口牡丹社事件,派兵攻台。日本和清廷缔结北京专约,清廷赔款五十万两。清廷派沈葆桢至台湾办理海防。 |
1875 | 沈葆桢于恒春建城。 清廷取销内地人民渡台禁令,台湾正式全面开放。 |
1876 | 基隆煤矿开始以机器动力开采。 |
1882 | 马偕于淡水创办牛津理学院,教授新式教育。 |
1884 | 法国舰队炮轰台湾北部和澎湖,为刘铭传所击败。 |
1885 | 清国在台湾建省,派刘铭传任台湾首任巡抚。 |
1886 | 刘铭传于台北、台南设清赋总局,着手清赋事业,创设保甲制度。 |
1887 | 设铁路总局于台北,开办铁路,为清廷第一条客运铁路。 |
1888 | 开办台湾邮政。于台北设置小型火力蒸气发电机,为台湾电力之始。设新式学堂,教授外言、数学等新式教育。 |
1891 | 台北基隆间铁路完工。刘铭传去职,邵友濂继任。 |
1893 | 台北新竹间铁路通车。 |
1894 | 台湾省首府迁移至台北。 日军占领澎湖群岛。 |
1895 | 清国与日本签马关条约 (4/27),割让台湾本岛和澎湖予日本。台湾总督府成立 (5/16),桦山资纪大将任总督。台湾民主国成立,发表独立宣言 (5/23)。日军开始登陆台湾 (5/29)。日军占领基隆 (6/6),同一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逃亡至厦门。日军入台北城 (6/7)。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刘永福逃亡至厦门,台湾民主国崩溃 (10/19)。 |
1896 | 日人开始全台户口普查。 |
1897 | 台湾住民国籍选择最后期限 (5/8)。总督府公布「台湾鸦片令」,实施鸦片专卖。 |
1898 | 总督儿玉源太郎和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就职 (3/28)。 |
1899 | 总督府医学校正式成立。台湾银行成立。食盐、樟脑实施专卖制度。 |
1900 | 台北、台南开办公共电话。三井投资设立台湾制糖株式会社,为台湾第一家新式制糖厂。 孙文首次来台,以台北为基地,策划惠州起义。 |
1905 | 龟山发电厂落成,为水力发电之始。彰化银行设立。 |
1907 | 北埔事件 (11/15)。西部纵贯铁路开通。 |
1908 | 打狗港(高雄)正式破土建港。纵贯铁路全线通车(基隆至高雄)。 |
1909 | 台北开始供应自来水。总督府废阴历改行阳历。 |
1910 | 台湾商工银行于屏东成立(即第一银行前身)。 |
1911 | 东部铁路全线通车。 总督府拆除台北城墙,辟建为四条干道,即今之中山南路、中华路、爱国西路、忠孝西路。 |
1912 | 林杞埔事件(3/23)。 |
1913 | 台北市开始通行公共汽车。 |
1914 | 林献堂等与日人创立「台湾同化会」,一个多月后遭总督府以「妨害公安」为由解散。 |
1915 | 西来庵事件(903人判决死刑)。 台湾公立台中中学创校,为第一所由台人自筹基金建立,供台湾子弟就读的高等普通学校。 |
1917 | 天主教会创办静修高等女学校,为台湾第一所兼收台、日籍女学生学校。 |
1918 | 中央山脉横贯公路(即「合欢越」)完成。 |
1919 | 华南银行成立。总督府(即今总统府)新厦落成。 |
1920 | 留日台湾人学生在东京创新民会,会长林献堂 (1/11)。留日台湾人学生出刊「台湾青年」杂志 (7/16)。 |
1921 | 台湾文化协会成立(10月)。蒋渭水发表「台湾诊断书」。 |
1922 | 总督府实施酒类专卖。杜聪明获京都大学医学博士,为首位台籍博士。 |
1923 | 总督府对全台各地请愿运动活跃份子展开大检肃,即「治警事件」(12/16)。 |
1927 | 台湾民众党成立,乃第一个台湾人政治团体。 |
1928 | 台北帝国大学创立,为台湾大学前身。在上海法国租界成立「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 |
1930 | 雾社事件。灌溉嘉南平原的嘉南大圳启用。 |
1932 | 杨逵发表作品「送报夫」,成为首篇获得日本文学奖的台湾作品。 菊元百货公司落成,为台湾最早百货公司。 |
1934 | 日月潭水力发电厂竣工启用。 |
1935 | 首届台湾地方议员选举。 |
1936 | 台北松山机场竣工。 |
1937 | 中日战争起,台湾进入战时体制。 |
1938 | 实施经济警察制度,从事物资统制、分配。 |
1939 | 总督府宣布治台重点为: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基地化。 |
1940 | 日本政府要求台湾人改成日本姓。 (02/11) 。 |
1941 | 成立皇民奉公会(4月),推动皇民化运动。 |
1942 | 第一批台湾「志愿兵」入伍。 |
1943 | 实施六年制义务教育。征集学生兵。 |
1944 | 日本在台湾实施征兵制。全台六家报纸停刊。 |
1945 | 联合国总司令部指令第一号命令。国民党军占领台湾。(9/2) 国民党军和行政人员到台湾(10/17)。 日本总督安藤利吉将行政权移交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 (10/25)。 台湾人国籍改为中华民国国籍。(12/5) 开始接收行政机构和日本企业。在日本台湾人开始回乡 (12/5)。 在台湾日本人开始撤回日本 (12/25)。 |
1946 | 台湾省接收全部完成 (01/31)。在台湾日本人撤回日本完成 (4/20) 中华民国宪法诞生(12/25)-之后修订六次。 |
1947 | 台北市大稻埕发生警民冲突 (2/27)。 二二八事件发生 (2/28)。 二二八处理委员会向陈仪递交处理大纲,陈仪拒绝接受(03/07)。 国民党增援部队到达登陆,行政长官公署下令进攻二二八处理委员会 (03/08)。 警备总部下令台湾戒严,二二八事件大屠杀开始 (03/09)。 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 (04/22)。 辜振甫等以意图分裂国土罪名判刑 (07/29)。 |
1948 | 三七五减租开始 (04/15)。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施行 (05/10)。 |
1949 | 陈诚就任台湾省主席 (01/05)。 陈诚兼任警备总司令 (01/18)。 四六事件(师范学校学生二百多人因酝酿学潮被捕)(04/06)。 开始实施戒严令 (05/20)。 发行新台币,四万元旧台币兑换一元新台币 (06/15)。 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成立 (09/01)。 台湾省防卫司令部成立,孙立人任总司令 (09/21)。 山东流亡学生案(澎湖案)。 美国宣称台湾不在美军西太平洋围堵防线之内 (10/12)。 古宁头大战 (10/25)。自由中国创刊 (11/20)。 国民党政权将首都移到台北 (12/09)。 任命吴国祯为台湾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2/15)。 |
1950 | 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不介入台湾海峡中事务 (01/05)。 蒋介石复职总统 (02/08)。 孙立人任台湾防卫总司令 (04/20)。国民政府军自海南岛撤退 (05/02)。 国民政府军自舟山列岛撤退 (05/16)。 公布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 (06/13)。 陈仪在台北被枪决 (06/18)。 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 (6/27)。 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台湾海峡中立化 (06/27)。 麦克阿瑟访台 (07/31)。 |
1951 | 美国军援开始 (1月)。 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卫协议 (2/10)。 美军顾问团到台湾 (5/2)。 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与签订日本旧金山和约 (09/08)。 |
1952 | 签订中(台)日和平条约 (4/28)。 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成立(10/31)。 严禁日语和台语教学(12/16)。 |
1954 | 中(台)美共同防卫条约 (12/3)。 |
1955 | 孙立人事件。 |
1956 | 廖文毅在日本东京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 |
1958 | 金门八二三炮战 (8/23)。 |
1959 | 蒋介石和杜勒斯共同声明放弃反攻大陆 (10/23)。 |
1960 | 主张台湾独立的杂志「台湾青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4/10)。「自由中国」杂志停刊,雷震被捕 ,判徒刑十年 (9/4)。 |
1961 | 黄国书(台湾客家人)就任立法院院长(1961.2.28 ~ 1972.2.22)。 史明(施朝晖)日文版「台湾人四百年史」出版,-汉文版(1980),-英文版(1986)。 |
1964 | 与法国断交 (2/10)。 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发表台湾地位未定论 (02/29)。 美国国务院发表自一九六五年终止对台湾援助 (05/28)。 高雄县长余登发遭免职 (08/25)。 彭明敏、魏廷朝、谢聪敏因欲发表「台湾人民自救宣言」被捕 (9/20)。 |
1965 | 蒋经国任国防部长 (1/13)。 陈诚去世(六十九岁)(03/05)。 自日本贷款一亿五千万美元 (4月)。 廖文毅向国民党政府投诚 (5/14)。 美国停止对台经援 (7/1)。 李宗仁返回大陆 (07/20)。 彭明敏获特赦 (11/03)。 |
1967 | 成立国家安全会议和国家安全局 (2/1)。 台北市改为院辖市 (7/1)。 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访问台湾 (9/7)。 |
1970 | 彭明敏逃出台湾(01/02)。 美国副总统访台湾 (01/02)。 台湾独立建国联盟在美国成立 (1/15)。 黄文雄、郑自才在纽约狙击蒋经国失败 (4/24)。 |
1971 | 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 (10/26)。 |
1972 | 蒋介石当选第五届总统、副总统严家淦 (03/21)。 蒋经国任行政院长 (06/01)。 李登辉入阁 (6/1)。 日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交正常化,废弃中(中华民国)日和平条约,台日断交 (9/29)。 日本在台湾设立交流协会,台湾在日本设立亚东关系协会 (12/02)。 台大哲学系事件(12/04)。 |
1973 | 美国决定停止对台湾无偿军援 (06/08)。 十大建设开始 (7/1)。国民年平均所得467美元。 |
1974 | 福特宣布台湾决议案。 (10/28)。 |
1975 | 没收台湾罗马字圣经 (1月)。 蒋介石去世 (4/5),严家淦继任总统。 蒋经国就任国民党主席 (4/28)。 白雅灿事件 (10月)。 |
1976 | 王幸男邮包炸弹事件 (10/10)。 |
1977 | 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发表「人权宣言」(8/16)。 中坜事件 (11/19)。 |
1978 | 蒋经国当选第六届总统、副总统谢东闵 (3/21)。 李登辉出任台北市长 (6/3)。 中(台)美断交 (12/16)。 |
1979 | 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交正常化 (1/1)。 中正国际机场启用 (2/26)。 美国国会通过、卡特签署「台湾关系法」(4/10)。 康宁祥等创办八十年代月刊 (06)。 黄信介等创办美丽岛杂志 (08)。中泰宾馆事件 (09/08)。 高雄美丽岛事件,反对人士多人被捕(12/10)。 |
1980 | 林义雄灭门血案 (2/28)。 美丽岛事件军事审判开始 (3/18)。 |
1981 | 陈文成命案 (7/3)。 马壁逃亡中国 (11/3) 。 |
1984 | 蒋经国连选连任第七届总统 (3/21)、副总统李登辉 (3/22)。 俞国华组阁 (05/20)。 江南在美国被暗杀 (10/16)。 |
1985 | 「十信事件」(02/09)。 美国总统里根要求国民党实施台湾民主化 (8/17)。 |
1986 | 美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二三三号决议案,促国民党开放党禁 (08/01)。 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卢加尔访台,当面向蒋经国和李登辉要求成立反对党,并解除戒严 (08/20)。 民主进步党成立 (9/28)。 蒋经国分批召见党政、情治、军事首脑,告诉各单位对于民进党成立,未奉命不得轻举妄动 (09/29)。 |
1987 | 戒严令解除,施行国家安全法 (7/15)。 蒋经国说:在台湾住了近四十年,我也是台湾人。(07/27) 开放大陆探亲 (11/2)。 |
1988 | 报禁解除 (1/1)。 蒋经国去世 (1/13)。 李登辉继任总统 (1/13)。 农民示威游行 (05/20)。 李登辉就任国民党主席 (7/8)。 |
1989 | 郑南榕自焚身亡 (4/7)。 李焕任行政院院长 (0601) 李登辉总统宣布「实质外交」(6/3)。 戒严解除后第一次国会与地方选举,民进党多人当选 (立法委员 21,县长 6) (12/02)。 参谋总长郝柏村任国防部长 (12/05)。 |
1990 | 以「台澎金马」名称回归 GATT (11/4)组织。 在台湾各地首次举行纪念二二八事件 。李登辉、李元簇就任第八届总统、副总统 (05/20)。 郝柏村就任行政院长 (06/01)。 民进党决议「台湾主权独立」(10/07)。 总统府设「国家统一委员会」 (10/07)。 |
1991 | 动员戡乱时期结束、废止临时条款 (05/01)。 第一届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国大代表全部退职 (12/31)。 |
1992 | 废止刑法第一百条 (5/15)。 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 (12/19)。 |
1993 | 连战任行政院长,宋楚瑜任当台湾省主席 (2/27)。 台湾海基会和中国海协会在新加坡会谈 (4/28)。 新党从国民党分裂 (8/10)。 |
1994 | 李登辉总统访问东南亚 (2/9)。 千岛湖事件 (04/01)。 美国众议院通过「台湾关系法」优先于「八一七公报」修正案 (04/28)。 台北、高雄市长,台湾省长直接选举,台北市长陈水扁、高雄市长吴敦义、台湾省长宋楚瑜 (12/3)。 |
1995 | 江泽民于除夕夜提出「江八点」 (01/30)。 二二八纪念碑落成,李登辉代表政府向受难者遗族谢罪 (2/28)。 李登辉对「江八点」提出响应及「李六点」 (04/08)。 李登辉访问美国母校康乃尔大学并演讲 (6/7)。 |
1996 | 举行第一届直接民选总统,李登辉当选 (3/23)。 李登辉、连战就任第九届总统、副总统(05/21)。 建国党自民进党分裂 (12月)。 |
1997 | 国民大会决议废台湾省 (7/18)。 |
1998 | 马英九当选台北市长,陈水扁落选(12/5)。 |
1999 | 李登辉发表两国论 (7/9)。 九二一大地震 (9/21)。 |
2000 | 民进党陈水扁当选总统 (3/18)。 李登辉辞国民党主席 (3/24)。 陈水扁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