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从语词看两岸三地文化交融
|
 |
香港《文汇报》刊登杨志强的文章指出,从两岸三地语词的交流融合,可以发现三地文化呈现互相欣赏、互相接纳和互相融会的态势。原文摘录如下: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部分。所谓语词,就是指词和词组,词组的范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习俗语。从两岸三地语词的交流融合,可以发现三地文化呈现
|
|
 |
|
 |
 |
 |
 |
台湾语言pk大陆语言
|
 |
台湾人与大陆人一样喜欢称洋人为“老外”。不像香港人贬称西方女人为“鬼妹”,西方男人为“鬼佬”,令西方人备感种族歧视。大陆普通话在台湾被叫做“国语”,两岸半个世纪的隔离,使得原本同根的中华民族间的语言发生了一些地域性差别。 我刚到台北的当晚,进餐厅要了土豆,端过来的却是花生米。原来台湾的土豆就是花生,而大陆的土豆(马铃薯)在台湾被称为“洋芋”。大陆人
|
|
 |
|
 |
 |
 |
 |
闽南语的方言故事
|
 |
“吃粿无包”,闽南语的意思是“徒有虚名”,这有一段故事:从前,在闽南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私塾先生,因他知道的事情多,又乐意替人办事,受村里老少敬重,大家都唤他林先生。只因县里的粮差经常到这里收钱粮,收了钱粮不算,还要村子里的人家轮流好酒好菜款待。人们敢怒不敢言,只恐吃了眼前亏。下一次派饭轮到李七。这李七家穷,父老子幼,又逢年景欠佳,正愁眉苦脸。林先生知悉后,
|
|
 |
|
 |
 |
 |
 |
简体字在台湾
|
 |
1956年,大陆在传统汉字基础上进行了汉字简化,由此产生了简体字,之前的写法便称之为繁体字,同时排版方式也由传统的竖排改为横排。而当年以及后来的台湾执政者始终对文字严加管控,坚持使用繁体字,禁用简体字,并将其视为意识形态问题。故而,使得80年代末,两岸刚刚开始往来之初,台湾民众,面对简体字,几乎完全不能解读其意。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台湾同
|
|
 |
|
 |
 |
 |
 |
台湾“国语”
|
 |
台湾在1945年纳入中华民国领土后,由于北京官话为中华民国之国家语言,而占台湾多数人口的闽南人则使用台语(闽南语分支),学习的国语,带有浓厚的台语腔调,外省族群遂形容这些腔调所说出的国语为“台湾国语”。现多用来描述台湾闽南人所操之国语的语音特色,以跟标准“国语”区别。要注意的是,台湾当地有些国语语音的特色,如、不分、卷舌音不清楚等特征,普遍存在于各族群,甚至
|
|
 |
|
 |
 |
 |
 |
台湾地区语言分布概况
|
 |
在台湾地区,曾经出现和现在使用的语言包括:南岛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和日本语系。南岛语系泰雅语群语群种类语言或腔调名称备注泰雅语群(Atayalic)泰雅语(Atayal)分布最广,从乌来到南投。赛考利克语(Squli)分布在乌来、新竹、南投等地泽敖利语(C'uli')新竹汶水语宜兰万大语宜兰太鲁阁语(Taroko)花莲太鲁阁邹语群语群种类语言或腔调名称
|
|
 |
|
 |
 |
 |
 |
闽南语是正宗的汉语
|
 |
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我们平时耳闻目睹都是普通话的语音与词汇,闽南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对闽南语的一些常识进行简要介绍,希望闽南人能够保护好闽南语,因为闽南语不仅是闽南人的语言,也是整个汉族的一门民族语言。1、闽南人是汉人。汉族——原名华夏族,类似于现在的中华民族的概念。汉族一直都是一文化概念,而非简单的血缘概念。中国西汉王朝时期以前,
|
|
 |
|
 |
 |
 |
 |
详说台湾话
|
 |
如果说曹操、刘备等人也说台湾话,可能大多数人多不敢相信,但这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事实。台湾地区除了官定的国语-北京话之外,使用人口最多的当属台湾话,在这个时候谈台语,并非要赶搭本土化列车,而是以一个历史研究者、文学爱好者、语言学习者的立场,做一份历史语言的考据报告。台湾话是通行于福建南部、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的“闽南话”,也就是所谓的“河洛话”——上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