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网站公告:   
  你的位置:台湾旅游网>>政坛人物>>李远哲简介

李远哲简介2010-8-4 10:59:03
台湾旅游网

李远哲(Yuan Tseh Lee)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及约翰·波兰伊(John C. Polanyi)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之院士。

中文名: 李远哲 
外文名: Yuan Tseh Lee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台湾省新竹市 
出生日期: 1936年11月29日 
 职业: 科学家,化学科学家 
毕业院校: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主要成就: 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  
 
李远哲1936年11月19日生于台湾省新竹(但户籍及身份证上登记的是11月29日)。   1943年入新竹公学校,是校棒球队及乒乓球队队员。   1949年入新竹中学,是校网球队队员,并在学校乐团吹长号。   1955年保送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化学系。学士论文由郑华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导,研究用纸电泳分离锶与钡。   1959年“国立”台湾大学学士毕业。   1959年入“国立”清华大学(新竹)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论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导,研究温泉沉积物矿质北投石(Hukutolite)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1961年留清华担任助教一年,跟从C.H. Wong教授,分析tricyclopentadienyl samarium的X线结构。   196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论文由马汉(Bruce Mahan)教授指导,研究电子激发的碱金属原子的化学离化过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间,李远哲逐渐对离子-分子间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动力学(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产生兴趣。   1965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毕业。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学,在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教授处从事博士后研究。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佛兰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升为芝加哥大学副教授。   1972年返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   1973年1月升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莱分校,任化学系教授、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同年,成为美国公民。   1975年任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197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数理组第十三届院士。   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1986年获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6年与哈佛大学赫施巴赫教授及多伦多大学波兰奕(John C. Polanyi)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接替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于2005年宣布2006年“院长”任满后不再续任,他出任“院长”同时也兼任“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特约讲座教授。   1995年9月21日,应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和“行政院院长”连战邀请,入阁担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召集人,于1997年12月2日委员会完成阶段性任务解散后卸任。   1997年6月14日,获颁“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理学博士。   2006年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长任期届满,卸任,由翁启惠接任。他说:回顾过去,最欣慰三件事:“教育改革”、“921大地震重建”、“跨党派小组”。对于记者追问李远哲的退休规划,李远哲说:以后回家可以帮太太吴锦丽洗碗。   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笃16世任命李远哲为宗座科学院院士。   2008年3月21日起担任T3大学联盟召集人、咨询委员会委员。

来源:
  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1717TW.COM     闽ICP备08102037号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本站介绍 广告服务 隐私保护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