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曾经孕育了人类。大海,地球上最古老的证人。悠悠岁月,斗转星移,多少历史尘埃早已凝结,多少历纷争早已落幕,多少历史风雷早已沉寂,多少历史画卷早已消失。但是,大海没有忘记。它记下人类的文明,记下历史的脚步。他为历史作证,他也在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 诉说着两岸中国人历经苦难、开发台湾的艰辛; 诉说着两岸中国人携手合作、建设台湾的成就; 诉说着两岸中国人力拒强敌、保卫台湾的壮举; 诉说着两岸中国人心心相印、追求统一的信念。 台湾岛,炎黄子孙梦牵魂索的地方! 中国人生活的地方 “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国的台湾岛遥望,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荡漾,阿里山涛在耳边回响。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我们日日夜夜把你们挂在心上。……”从上世纪70年代算起,这首歌已经流行30余年。 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放眼无际、碧波荡漾的东海海面上,在距离福建沿海只有130余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岛屿,这就是台湾岛。 生活在中国台湾的华夏儿女,聪明、勤劳和富有想象力,他们有的把台湾比作长且宽的香蕉叶;有的把台湾比作番薯;有的把中国的地图比作给人友好、象征兴旺的雄鸡,而台湾和海南岛则成为鸡的双足。也有人把台湾岛比作一条头向东南、尾向东北、正在海洋中游弋的鱼;接下来的联想是,台湾像树叶,就离不开树干,大陆是台湾不可缺的载体;台湾像番薯,不能离开祖国的大地;台湾像鸡足,则与母体不能分离。而称台湾似鱼者,则荒唐地称,“鱼必须游向大海,登上大陆则是绝路”。似乎并不确切的比拟和联想,却反映出不同见解、不同立场的人们,在台湾走向问题上的底线。 台湾,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更有连绵不断的高山;有遍布各地的自然景色,更有让人深思的人文景观;有热带地区的各种物产,更有高寒地区的代表物种。祖国的台湾岛,美丽、富饶的宝岛,令人神往的宝岛。 台湾的重要性不仅在自然特产丰富,还有在自然地理位置方面。自明清以来,被称为“七省藩篱”、“东南门户”,是祖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屏障。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处于西太平洋南北航线要冲的台湾位置越来越重要。正是因为台湾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成为西方势力关注和干涉的目标。 台湾早期居民是中国人 今天的台湾岛,历史上曾与祖国大陆联为一体。大自然沧海桑田,人世间变化万千。地壳运动把祖国大陆与台湾原本相连的部分变成海峡的滚滚波涛。 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早在6亿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在台湾海峡地区出现“台湾滩”,这是海峡中的最高处,深度仅20公尺,但两岸间许多地区依然连为一体。本世纪70年代,在台湾北港地区的石油勘探中,发现菊花化石,这是中生代的标准化石,由此证明,在中生代(约2.2亿年以前)三叠纪和侏罗纪期间,两岸间虽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海水,但主要还是陆地。台湾海峡位置上的地壳运动没有停止。到1.92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两岸间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此时台湾开始成为陆地,地质史上台湾称之为“南澳运动”(即由大南澳片岩演变为大理石),大陆称之为“燕山运动”。此时,在两岸间分别出现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央山脉。但是两岸间还是相连的。 海峡最初的形成。两岸分离开始于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也就是在约5400万年以前,台湾中部地区开始被水淹,中间成为浅海,开始成为海峡。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壳运动中,台湾开始“太平运动”,大陆开始“茅山运动”,两岸陆地连成一片。直到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华南地区的花岗岩被沙化,岩石中的石英和云母被冲积到台湾海峡中的低部地区,今天台湾北部和中部地区大量开采,成为新竹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因为两地相连,史前动物来往两岸,在台中大坑发现了剑齿象化石,在桃园发现了古犀牛化石,这些生活在大陆的史前动物在台湾留下来,是两岸连在一起的地质证明。 海进海退期的出现。自第四纪冰河期(1800万年至6000年之间)以来,大海进入海进期,海水面上升约有100至130公尺,形成了今天的海平面,台湾海峡开始形成。自此开始,两岸间的来往由陆地转为海上。但在4500至2000年以前,因出现海退,台湾海峡变浅易于渡海,也为在航海不发达的两岸居民来往提供了方便。 地壳运动使得台湾和福建分开,潮水涨落曾使得台湾与福建之间出现通道,但台湾和福建两地的地质、地形、自然、特产等方面非常相象。地形上,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及分布,平原和丘陵的安排,几乎是大自然按照同一设计图的复制品;气候上,同受亚热带海洋季风的控制,年温度变化、降水量、冬夏季风的光临,又是多么的相仿;植被上,黄、红棕类土,冲积土,灰化土及盐土等土壤,各种森林植被,水稻、茶和果品等农作物,如此地相同和一致并非人类的创造力所能及。 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在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进岛。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前往台湾。因此,虽然大自然的造山造海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海峡两岸的来往开始于原始社会时期。自从1896年日本学者栗野传之丞发现台北芝山岩遗址以来,近百年间在台湾已经发现了10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从平原到海拔近2000公尺的高山地带,从北端台北县金山、山芝和基隆和平岛到台南恒春半岛,都有史前文化遗址发现。 早在5000至30000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恒春半岛已有小型人类群生活,他们以贝肉和肉类为生。在4000至4500年以前,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扩及一些河口台地,人们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狩猎、捕鱼、采贝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并且出现了咀嚼槟榔的习惯。在3500年至2000年以前,人们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2000年以前,阿美族、排湾族、西拉雅族已经定居,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两岸文化的同质性。1969年1月4日,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和地质系的专家们,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多件、骨角器114件。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与旧石器时代一样,出土的新石器文物同样证明中原和台湾文化上的一致性。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遗址、台北市圆山下层、台南县八里村、高雄县凤鼻头下层等多处遗址,出土大量的褐色砂陶、磨制的锛、镞和打制的斧网坠等文物,这批反映约6400年以前的社会状况的文化遗址和文物,与祖国大陆的同期的仰韶文化极为相同,这种相同决不是偶然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岸间的来往大为增加。已经初步进入铁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上层、圆山文化第一层、凤鼻头遗址中分别发现的碎石铺基、用草拌泥的半圆形低屏壁,以及棕灰色印有锥刺纹、圆圈纹、平行条纹、卵点纹的罐、碗、壶等细砂陶和红陶,石锄、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特别是出土的一件两翼式的青铜簇,与福建平潭岛遗址和大陆同期的许多陶器和石器有相同之处,证明这些岛内遗址代表的文化层面深受大陆同期文化的影响,不是出于同一文化是不会如此相同的。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见的石菜刀和有孔石簇,在台湾基隆草岭、恒春半岛出土有石菜刀,从北部基隆社寮岛、圆山到高雄县小岗山一带均有发现;在山东龙山崖出土的贝制镰及河南洛阳出土的青铜镰,在台湾大学俗学研究室收藏的在台南斗六出土的石镰与之相仿,刃部有锯齿、柄部有穿孔;在浙江良渚、广东海丰地区都有发现的有柄石簇,在台中埔里、台南六甲顶、高雄凤鼻头都有出土;在辽宁大连滨町贝丘、旅顺羊头洼出土的有孔石斧,在台北圆山遗址发现的两面石刃的石斧,就是退化的有孔石斧;在大陆古代武器“戈”相似的两侧为刃的尖头利器,也在台中埔里地区出土三种。这些出土文物,在早期的中华石器文化圈中时有出现。 石器时代的另一类主要代表文物是陶器。从史前文化的主要陶器看,在山东等广大地区都有大量出土的黑陶,在台中县大肚乡、新竹县苑里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不少古期黑陶和新期黑陶;在大陆广大地区都有发现的彩陶,在台湾凤鼻头、台中营埔、圆山等遗址都有发现;在江南、华南出土的印纹陶器,在台湾台北盆地的植物园、新竹县的苑里等地出土的印纹硬陶也属此类。此外,在台湾营埔、东海岸的箱式遗迹中还发现了许多鼎脚,这种三足两耳五味宝器,则是汉民族特有的文化。从陶器上也可以看出,代表不同阶段的陶器在两岸都有存在。 台湾居民中出现不同族群的情况,在祖国大陆的许多地区都存在,不足为怪,也没有什么冲突,只是因为台湾这一特定的海岛型的生活环境,才使得族群有了特殊的意义。在台湾居民中,汉族超过百分之九十七,被称为“高山族(原住民)”的少数民族不到百分之二。汉族来自福建泉州和漳州、广东梅县和潮州地区的移民,以及1946年以后去台湾的外省人。高山族中住在平地部分,大部已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族。在1999年5月19日出版李登辉所写的《台湾的主张》一书,还特意谈到他曾向学者请教过平埔族为什么很早就会汉化。住在山地部分的高山族,还基本保持着本民族原有的习俗和语言。高山族作为中国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得到较好的保护。 台湾在海峡还未形成之时,就是大陆人生活、劳动的地方;台湾海峡形成后,在岛上定居的依然是来自大陆的早期居民。约3万年前的前更新世晚期、第四纪,特别是在1.2万年至4500年前,因为海进和海退,福建、澎湖和台湾之间有陆地相连;4500年至2000年前,台湾海峡因为海退,水面变狭和变浅,台湾海峡海水的升降,为大陆人进入台湾定居提供了可能。在明清时期大规模向台湾地区移民以前,两岸人民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一直来往于海峡两岸。 有些不怀好意的人,在谈到台湾的早期居民时,总是回避同为早期中国人这一客观事实。事实上某一地方属于某一国家是因为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尤其是谁开发了这一地区?是谁建设了这一地区?是谁管理和保卫着这一地区?台湾属于中国,果然有台湾人就是中国人这一事实,同样也因为台湾是中国人开发、建设和保卫的,中国一直管辖着这一领土。 从岛内出土的史前文物就可以看出,这些文物是发现、定居和建设台湾的中国人制造的。从对台湾早期居民的研究结果看,岛内早期居民有三类,一类是尼格利佗种的矮黑人,一类是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一类是南亚蒙古人,他们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大陆移居台湾的,尤其是南亚蒙古人。原因很清楚,在台湾海峡形成之前,两岸一家,都是中国人。 南亚蒙古人源于中国北方,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生产力的提高,他们不断向南部发展。一部分从西北南下西南部,称为百濮;一部分向东部沿海南下,散居在东南沿海一带,古称百越。百越又分成东瓯、闽越、南越等分支,其中有一部分闽越人渡过台湾海峡,直接进入台湾,他们成为台湾早期居民中的主要成员。 不仅有文物证明居住在台湾的是中国人,而且从台湾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也同样能够证明这一点。1970年夏,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挖掘到一块灰红色的古人类头骨化古。经鉴定,这是一位年为20岁左右的男性青年头顶骨,属晚期智人,年代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差不多,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右。这是至今为止,台湾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居民。学者认为,左镇人和许多大型哺乳动物一样,应该是从大陆东南移居台湾的。 在台湾当地也有早期居民,这就是矮黑人。在新古器时代中期或晚期,闽越族进入台湾后,与当地的矮黑人相融合,成为原住民的祖先。在1.2万年至台湾海峡形成之前,大陆的绳纹陶文化人进入台湾,到4500年至2000年前出现的海退,大陆北部海岸区的黑陶文化人,进入台湾中部和南部的海岸平原,成为圆山文化人和龙山文化人。他们共同创造着台湾的文明。 台湾的神话传说也说明台湾早期居民的来源。在台湾阿美人中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南洋某个部落,全体成员出海捕鱼,突然发生大地震,大海发生海啸和火山爆发,海水变热,绝大多数人葬身海底。一对聪明的姐弟,驾着一叶小舟,举着一根火把,最后漂流到台湾东部的拉瓦山。在那里,他俩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发展为一个部落。神话传说的真假可以推敲,但确有几支百越人和百濮人,经中印半岛到达南洋群岛后,经菲律宾进入台湾地区,他们成为鲁凯人、排湾人、雅美人、阿美人、卑南人的祖先。今天,可以从台湾高山族文化中,看到早期居民的影子。 考古和历史研究证明,台湾早期居民一部分是从大陆东南沿海直接进入台湾的,他们成为泰雅、赛夏、布农等族的祖先;高山族的另一部分是南下东南亚的中国南亚蒙古人后裔进入台湾的,成为鲁凯、雅美、阿美、卑南等族的祖先。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台湾的史前文化,还是早期居民,都是从中国大陆分数次波及台湾,同大陆一脉相承,同一文化的力量把台湾和祖国连在一起。从早期居民生活时期起,是大陆人开发了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