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1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 实习生 詹捷)最近,北京故宫陷入“多重门”;与之相比,台北故宫就安静多了,每天仍以泰然之势迎接八方来客。在北京故宫深处风口浪尖的当下,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不愿对此作过多评论,但对于台北故宫的日常管理及文物保护经验,却侃侃而谈。昨天中午,导报记者电话连线了周功鑫院长,谈及博物馆管理以及危机处理等热点话题。 谈文物保管 “移动每件文物,都要求记录”
导报记者 (以下简称“记”):最近北京故宫连续出状况,在您印象中,台北故宫也曾连续出现危机吗?
周功鑫(简称“周”):我在台北故宫服务了30年,平时对待文物非常谨慎,每件事情都要想如何做到滴水不漏。所以,到目前为止,台北故宫从来没发生过大风波。
记:北京故宫从 “盗窃门”到“文物损害”风波,引发了外界对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好奇心。在这方面,台北故宫是如何做的呢?
周:我不太了解北京故宫的管理模式,我只说说台北故宫的经验。开放45年来,除了没发生过失窃案之外,我们全天候的安保系统也从未失灵过。每个陈列室里有24小时监控,所有展物都放在玻璃柜中,并配备防爆装置,还有昂贵的红外线侦测系统,其敏感度极高,只要稍有点破裂就会启动报警。此外,对于员工的训练,更有几近苛刻的制度。比方说,当进入文物库房时,我们规定必须有两三个人同行,决不能单独进入。进入库房后,移动每件东西都要求记录,要具体到每个时间点,从哪里拿到哪里及文物状况,只有经长期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接触到文物。
记:所以,你说的“滴水不漏”是员工的基本素质?
周:对,而持拿文物细节也有专门训练。接触文物前,所有的首饰、手表等装饰物都要取下,以防文物被碰伤刮伤。另外,文物不能离开工作台面,只能在台面上移走,从锦盒拿出后,就不能离开铺着厚绒布的台面,提起来都不行,只能慢慢挪动!
记:台北故宫的文物大多要定期轮换展出,在保护上,这是不是面临很大挑战?
周:我们每天的工作安排都很具体、详尽,虽然展览很多,但在训练过程中,员工已养成了一种下意识按规范操作的习惯。像我们在博物馆呆久了,看到文物,即便是有人要递给你看,也不会轻易凑上去,要先检查自己是否戴了首饰、装饰品。
谈危机处理 “处理危机,关键能在第一时间沟通”
记:近期,大家对北京故宫不满的地方,还有因为他们瞒报,其新闻发言人的表现也让人失望。在危机处理方面,台北故宫通常是怎么做的?
周:在第一时间进行危机处理是发言人的主要职责。近期,因为北京故宫陷入风口浪尖,估计很多媒体会来问我们,而且一定是连续访问,所以台北故宫内部就及时准备一个“说帖”,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提供最好最正确的语句。处理危机,关键就是能在第一时间沟通,而且需要耐性、谨慎,还要有气度。
记:所以,台北故宫不可能出现瞒了几十天后才处理的状况?
周:对!其实很多事是因误解而造成伤害的,危机处理是博物馆管理方面很重要的课程。博物馆是个和外界打交道较多的单位,其本身又有很多珍贵文物,因此具有多元功能。正因博物馆牵扯的面太广,如果危机处理不当,或延迟处理都会演变成更大的危机!
谈功能定位 “对民众来说,台北故宫不再高高在上”
记:台北故宫60多万件文物,在文物轮换展出上,是如何规划的?会考虑参观者的意见吗?
周:台北故宫的展览已排到2015年了,我们定下初步计划后,会搜集民众的意见,并做前期的评估。先要知道观众想看什么,再将意见纳入规划中。
记:去过台北故宫的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就是除了展览还会举办各类活动,这会不会偏离故宫文物保护与典藏的主题呢?
周:事实上,台北故宫典藏文物的核心价值,是通过教育、展览等各种活动,赋予其灵魂,让民众学习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帮助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互动体验,这样台北故宫才更有存在的意义。其实,民众与台北故宫的距离很近。对很多人来说,台北故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享受多种服务的教育机构。
记:虽然台北故宫一直都在坚持人文路线,但也有人质疑,目前台北故宫看起来太商业化了,包括你们售卖很花哨的文创产品,您是怎么看的?
周: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商业化现象,而是一种提升,我们使文创产业链在产值上、产业水准上得到提升。游客购买各种文创产品,并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目的是人文上的坚持、文化上的传承。我们所推出的文创产品,大受欢迎,其根源是展览做得好,大家才会想要买纪念品回去。而这些文创产品本身,也是教育的延伸,它的意义就在于将美好回忆长期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