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廷(1946年6月17日-)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延平区(今大同区)大稻埕,祖籍地为福建省东山县东山岛铜钵村。是民主进步党的创党党员之一。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曾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并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及博士课程结业证书。1985年,谢长廷担任外公政会秘书长。1986年起草民主进步党党纲,并成为民主进步党党名命名者。1986年-1996年连任六届民主进步党中常委。在1981年-1989年期间还当选为台北市议会第四、五届议员;1989年-1996年期间先后出任第一、二、三届“立法委员”。1990年筹组发起民进党次级团体“台湾福利国连线”,1996年担任过民主进步党第一届民选“副总统”候选人。1996年6月至1998年7月出任民主进步党中评委主委。1998年当选高雄市市长。2000年7月当选民主进步党党主席。2005年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后因与陈水扁政见不合,导致任职未满一年就被迫离职。谢长廷在2006年末(12月9日)参加台北市市长选举,败给国民党参选人郝龙斌。2008年1月14日,在台湾“立法委员”选举民进党大败陈水扁辞去党主席之后,谢长廷代理民进党主席。2008年3月22日,与苏贞昌搭配在第十二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以5444949票输给国民党马英九、萧万长的7659014票落选。2008年5月18日,民进党党主席改选后蔡英文当选。2008年5月21日,谢长廷正式卸任党主席。
英文名:Frank Hsieh
生日:1946年5月18日
兴趣:陶笛、健走
学历 1968年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学士毕业、大学3年级律师高等考试第1名及格、司法官特等考试通过
1972年 日本京都大学法学硕士
1976年 日本京都大学法学院博士课程结业
2004年 韩国东洋大学荣誉博士
2006年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资深研究员
经历 1970年 高雄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
1981年—1984年 台北市议会第4届议员
1984年—1989年 台北市议会第5届议员
1985年 “党外”公政会秘书长
1985年—1986年台北大同扶轮社社长
1986年 民进党创党发起人、党纲起草人、党名命名者
1986年—1995年 连任6届民主进步党中央常务执行委员
1988年 台湾人权促进会执行理事
1989年—1992年 第1届“立法委员”
1992年—1995年 第2届“立法委员”
1992年—1997年 公民投票促进会副会长
1995年—1998年 第3届不分区“立法委员”(第1名)
1996年 民进党台湾第9届“副总统”候选人
1996年—1998年 第7届民进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
1998年—2002年 高雄市第2届市长
1998年—2000年 民进党第8届中央执行委员
2000年—2002年 民进党第9届党主席
2002年—2005年 高雄市第3届市长连任
2002年8月— 民进党第10届、第11届民进党中央常务执行委员
2005年2月—2006年1月“行政院院长”
2006年6月 宣布参选台北市长
2006年12月 参选台北市长落选
2007年5月6日 民进党台湾第12届“总统”候选人
2007年8月15日 正式对外宣布与苏贞昌共同搭档参选2008年台湾“总统”
2008年1月14日上午,民进党在中央党部举行临时中执会,推举谢长廷出任民进党代理主席,接替十二日晚辞职的党主席陈水扁。
2008年3月22日,以200多万票的较大差距在总统选举中输给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
谢长廷出生于台北著名的打铁街,出生时家境小康,但后来因父亲经商失败,家道中落。这也让原来成绩不错的谢长廷,开始放弃学业,沉迷于体操,甚至拿过吊环项目冠军。当大家以为谢长廷会朝体操路上发展时,他却重拾书本,考上台大法律系。
二十三岁时,谢长廷取得律师考试第一名,在此后两年,他接连考上台大法律研究所,通过司法官考试,考取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学考试。读完一年研究所之后,前往日本京都大学深造。
1979年底的高雄美丽岛事件,改变了谢长廷命运的方向。谢长廷参与为姚嘉文辩护的工作从而投入政界。1986年9月,民主进步党成立,谢长廷在其间参与了整合工作,草拟党纲、党章。1994年台北市长民进党内初选出现“长扁之争”,谢长廷因得罪多人而退出初选,转而担任陈水扁的竞选总干事,使得陈水扁当选台北市长。1996年谢长廷代表民进党与彭明敏搭档竞选但落败,1998年,在没有人看好的情形下代表民进党击败试图连任的国民党的吴敦义而成为高雄市长。2000年7月谢长廷当选民进党主席。2002年竞选高雄市长连任成功,成为民进党的“南霸天”。2005年任“行政院”院长,推行“和解共生”,但任内政局仍旧混乱,政绩乏善可陈。后因与陈水扁政见不合,导致任职未满一年就被迫离职,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进修”。
谢长廷是民进党党内四大天王之一,2007年5月6日,谢长廷在民进党2008台湾“总统”党内初选时已领先第二名3万票的成绩独占鳌头,迫使其他三位参选人退出党内选举,这样谢长廷就赢得了代表台湾民进党参选2008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资格,但是在3月“大选”中落败。
与民进党其它的参选人相比,谢长廷的优势是在民进党内基层基础好,曾提出过“宪法一中”,即在宪法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以及“一国两市”,即大陆的厦门和台湾的高雄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城市。就两岸关系而言,谢长廷具有一定的弹性。谢长廷从1998年担任高雄市长时,就在民进党里勇敢主张直航。2000年,陈水扁当选之后,谢长廷一度想到访厦门,后因陈水扁阻挠而作罢。他还表示两岸人民不应该有仇恨,并且支持加强两岸经贸往来和直航。谢长廷表示,他当选后会组建一个联合政府,化解目前朝野之间的矛盾。
政治主张: “温和的务实派”
谢长廷善于理性思考,素有“智多星”之称,理论水准在党内难觅第二。其政治思想深受西方福利社会主义影响,并混杂着政治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强调对社会弱势的保护,当初之所以组建“福利国连线”正是基于这一信仰。福利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国家的目的是要使人民幸福”的价值观念也影响到谢对两岸关系的认知。谢认为,“统独只是手段,重要的是人民对幸福的抉择”,因此,在坚持民进党“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基本立场的同时,谢也主张“回归中华民国宪法讨论一个中国”,认为“目前的宪法还是有统一架构存在”,“民进党参与修宪就是接受了这套宪法,作为执政党,不敢不遵守或否定它”。基于这一认识,谢长廷曾多次表示:只要遵照“中华民国宪法”,则“一中各表对两岸不是很大的问题”;“没有九二共识,也可以进行两岸交流”;“台湾在与大陆谈判的时候,不能排除统一的前提”;“这个问题只有讲出来,民进党才有更多的路可走”;民进党传统支持者应“调整观念”、“务实面对两岸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和谈判”。谢还认为,“两岸关系是台湾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关键”,两岸政策不适合作为政党竞争的筹码,民进党要有两岸长期发展的政策,处理两岸关系“要有弹性的做法”,民进党不应反对台商到大陆投资,而应在“台湾优先、安全优先”的前提下,以“互惠互利,以经济交流替代对抗”、“求同存异,以合作代替统一”、“经贸先行,以经济合作创造政治及外交上合作的基础”为原则,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三通”不是“威胁中国的筹码”,而应主动对两岸直航“做出循环的总体规范,以取得我最大利益”。谢长廷的这些主张,即使在此次民进党内初选时面对陈水扁及其他“急独”势力的强力攻击,也并无太大的后退。因此,谢是民进党内典型的“温和务实派”。
委曲求全,熬成“正果”
谢长廷还信奉“和解共生”的政治理论,长期凭借其柔软的政治身段,擅长折衷和妥协,如在民进党成立后,党内“ 泛美丽岛系”和“泛新潮流系”之间的权力与路线之争激烈,谢多次居间奔走协调,从而避免了党的分裂,也因此奠定了自己在党内的核心地位。谢还常以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康的名言“忍耐是长久的基础”自勉,在党内多次面对陈水扁咄咄逼人的压力,谢也总能顾全大局,相忍为党。正因为此,谢虽当时在“长扁之争”中吃亏,但最终赢得了党内的人心。
“谢马对决”,各有所长
谢长廷成为民进党“总统”候选人的资格确定之后,台湾地区2008年最高领导人的“谢马对决”局势也正式确立。目前,据岛内媒体各家民调显示,谢与马之间的民意支持度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有人认为,两者目前基本已不相上下。就当前各方形势而言,两者最终将在如下因素进行超级大比拼——
形象问题。长期以来,马英九的清廉形象一直得到岛内各界的认同,即使因“特别费案”马被起 诉,岛内多数人还是认为马较谢要清廉。因为谢近十年来也是官司缠身。一是卷入岛内最大宗利用宗教骗色诈财的“宋七力案”,尽管宋七力已被判无罪,但这一案子在前段时间的党内初选时还是被苏贞昌提及并攻击谢“为人奸巧”。二是在2005年以来揭开陈水扁及民进党其他高官贪腐黑幕,进而引起岛内政坛风暴的“高雄捷运弊案”方面,谢也难逃干系,甚至被同列被告。三是最近党内初选时被对手所捅出来的非法接受政治献金案,谢被指有贪渎之嫌,该案现已进入司法侦办阶段。鉴此,岛内舆论认为,谢的参选,使得国、民两党的参选人都是带案参选,不用担心对手在此问题上纠缠不清。并且,因马的“特别费案”更多的是制度问题,外界还以“制度杀人”为马辩护。
党内团结问题。民进党内有一传统,即党内同志之间即使内斗再激烈,但在选举时最终都能迅速团结一致对外。因此,在党内初选结束之后,“四大天王”便能一同召开记者会宣示团结,包括以前与谢有心结的陈水扁公开出面召见“四大天王 ”呼吁党内团结。至于以前曾公开表态支持苏贞昌的民进党籍县市长、各大派系,在党内初选结束之后,也明确表态支持谢长廷。民进党的传统支持者关键时刻都能“听党的话”,在民进党内初选结束后,高达82%的泛绿支持者立即对谢出线代表民进党参选2008年“大选”表示满意。反观国民党,特别是党内两大要角马英九及王金平因两年之前参选党主席所结下的恩怨至今未完全化解,泛蓝阵营内还有与亲民党的关系有待处理。事实上,马英九的民调之所以从2月份的超过50%降到目前的仅有30%多,其原因除了马自己没有妥善处理好“特别费案”的起诉问题外,另一关键就在于党内、泛蓝阵营内没有完成整合。
资源的运用。尽管陈水扁对谢在民进党内出线心不甘情不愿,但由于只有谢在2008年当选才能延续民进党政权,才能保证陈在卸任之后不受司法清算,因此,陈最后不得不选择支持谢参选。为配合谢长廷的选举,因党内初选与谢严重斗争的苏贞昌也于12日宣布请辞“行政院长”,改由与陈、谢两人关系都不错,且又没有更大政治野心的张俊雄回锅出任“行政院长”。可预见,民进党的新一届的“内阁”必将是一个“选举内阁”,势将利用一切行政资源为谢助选。相反,由于国民党早已成为在野党,仅有的一些地方县市长资源有限,加上经过七年的花费及财产缩水,国民党党产也所剩无多。“总统”选举是国、民两党的财力大比拼,马英九势将吃亏。
此外,就谢马两人的性格方面而言,马长期受中国传统教育,讲究“温良恭俭让”,而谢及其他民进党长期奉行“爱拼才会赢”;马比较有学究气质,比较执着,而谢却讲究实用,调整得快;马有点孤芳自赏,看不起地方派系,长期有“不沾锅”之称,而谢则为人海派,三教九流都有接触,朋友不少;在选举技巧方面,马拓于文宣,在一些具体主张上时常瞻前顾后,谢则擅长造势,常会制造、主导议题,甚至使用出人意料的招数,等等。当然,最终是马英九的“形象牌”更能吸引选票,还是谢长廷的“实用牌”更有威力,尚有待观察。
2008年3月22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举行了投票。中国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萧万长获胜,得票765.87万张,得票率为58.45%;民进党籍候选人谢长廷、苏贞昌得票544.52万张,得票率为4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