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网站公告:   
  你的位置:台湾旅游网>>台湾语言>>两岸网络语言存差异 互相影响渐趋同

两岸网络语言存差异 互相影响渐趋同2011-8-5 15:52:13
台湾旅游网

由于曾经的隔绝和方言的因素,台湾与大陆虽然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但很多用词用语出现了些许差异,比如大陆用“通过”,台湾用“透过”,大陆用“考虑”,台湾则多用“考量”,兼有考虑与衡量的意思。而由于网络具全球性传播的特点,两岸使用的网络语言虽有差异,在互相影响下也渐渐趋同。 
 

  譬如“网络”一词,在台湾称作“网路”;大陆称“软件”,台湾叫“软体”。

  两岸有些用词虽然不同,但许多实为同义字的替换,因此可以马上理解并入境随俗。譬如台湾称“发短信”为“传简讯”,其实“传”即“发”,“简”即“短”,“信”与“讯”也有相同的意思;又如台湾称硬盘为“硬盘”,管U盘叫“USB”或“随身碟”,因“盘”与“碟”意思相近,所以也不难理解。

  台湾称C盘、D盘为“C槽、D槽”。几年前台湾有篇高中生的作文取D槽与低潮的谐音,以“我的D槽”为题,描述D槽承载了他无数的回忆与收藏,展现文字谐趣,在网上广为流传,文中“没有低潮,哪来的高潮”,更成为经典句。

  在网上以各种领域、地域、兴趣嗜好为分类,再汇集众人意见的各大论坛,也发展出一套特殊用语。网络论坛的用语,两岸又存在着哪些异同呢?

  在论坛发表文章,在大陆称为“发帖”,在台湾叫做“Po文”(post);若要推荐文章或是帮文章冲高人气,在大陆称为“顶帖”,在台湾则是“推文”;第一个顶帖的在大陆叫做“坐沙发”,台湾则以庙宇文化的“抢头香”称之。

  发帖的人称为“楼主”,回复文章称为“盖楼”,这个说法两岸一样,按照顶帖的顺序,第一个顶文的是一楼,置于最上方,往下依序是二楼、三楼,与现实生活中的楼层概念刚好相反。在台湾有一份测试网络成瘾度的问卷,其中一题问“五楼的楼上是几楼?”若回答是“四楼”,则代表谙熟网络用语,成瘾程度不轻!

  一边是网民人数最多,一边是舆论活跃度最高,网络的发达让使用相同语言的两岸网民交流日益频繁,许多网络热门词句随着媒体的放送而相互影响。以“好人卡”一词为例,在百度百科中被解释为:台湾文化衍生物,起源于某光棍向心仪的少女告白,但被对方以“你是个好人,但是我们不能在一起”为理由婉言拒绝,从此“你是个好人”就成为光棍被拒绝的代表性语言。而“被发了好人卡”,就是被心仪的对象拒绝了的意思。现在大陆网友也会用“好人卡”了。

  另外如“有图有真相”,也是台湾PTT论坛影响大陆网民的热门词汇,指的是在帖子中单凭文字无法使读者信服,必须靠图片使读者通过视觉得到丰富的表述,借此相信这是一个事实。

  而以大陆网民都再熟悉不过的“博客”一词为例,在台湾取其译音称作“部落格”。不过时至今日,微博风行,两岸同一,连“围脖”的调侃也通用。许多台湾艺人纷纷经营微博,让不少台湾民众也加入了微博的行列。

  无独有偶,大陆现在最火的一些字词,也因为网络的交流和台湾媒体的频繁使用,逐渐成为台湾网民使用的话语,如前阵子十分火的“犀利哥”,台湾媒体进而效法,对于一些在网上爆红的小人物,也予以“XX哥”的封号;大陆使用相当普遍的“牛”字,近来也屡屡成为台湾网民或媒体用来形容奇人异士的最佳代表词。(陈君硕 台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 1717TW.COM     闽ICP备08102037号    建议使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本站介绍 广告服务 隐私保护 | 意见反馈